姓氏解读《摘自尚清李氏家谱》
信息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更新日期:2016/7/18 16:52:22
没有姓氏的人,这地球上有没有?也许有,但他总得有个称谓,或叫无名氏,这称谓或“无名氏”,便是他的姓氏。
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,亦不只是家庭的事;姓氏是一种文化,他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。
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,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: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时我是谁,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?
通过姓氏,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、心灵、心理之血脉传承,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。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,山祖昆仑,江河祖海,是谓祖。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,而在明白我们自身;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,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,一定能通过这血脉,流传到我们现在。
通过姓氏,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。“氏”曾经为贵族所独有。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,故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无名无氏。有氏者贵,无氏者贱,这在古代是常理;据说三代以前,有贵族身份的男子,是只称氏与名,而不称姓的,只有富人称姓。至于庶人,当然无氏,故只称名。
通过姓氏,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,同姓是一道门槛,我们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,所有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,而走进婚姻的殿堂。但“同姓不婚”,不是同氏不婚,若谓氏重在别贵贱,姓则重在明婚姻;氏同姓不同,婚姻可通。姓同氏不同,婚姻不可通。氏可改变,而姓则是不可改变的。至秦汉,姓氏合而为一,皆所以别婚姻,而以地望明贵贱。
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,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。姓者,生也,“因生赐姓”,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;氏者,旁支别属也,“胙土命氏”,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。姓重血统,氏重地域;一纵坐标,一横坐标。两者交叉,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,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。姓、氏合流以后,氏升为姓,姓、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。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“地望”,再次建立起地域、身份之坐标。这横坐标的发明,是一项伟大的发明,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。要知道,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,而朝鲜、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,日本更迟至1870年(明治三年)才准许百姓取姓。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。
姓氏而外,中国人又发明了“名”。名是用来区别同姓氏中之不同个体的。姓、氏、名之补,中国人又发明了“字”。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。
姓、氏、名、字之外,中国人更发明了“号”。这号的发明,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,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。号的精神是自由,取法灵活,不受限制。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,常常叫人回味无穷。
由姓氏而家庭,由家庭而家族,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。一姓有一姓之个性,传统所养,基因所通,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。或帝王气不足,或侧重政治、军事,或“五世六公”、“九代封侯”,或数民科名,门第清华,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、书画世家、医药世家……。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缩影,在家族文化里,吾人既可读到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,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,处世心境、价值观念,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、之生灭盛衰、之死去活来……
(摘自《中华姓氏通史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