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川始祖尚清公之弟三子黄农,葬奉节县汾河镇天池村乡芭蕉坪。
黄农墓是一座极普通的土坟。周围有许多坟茔,均无碑刻,维有黄农坟前有高约三尺余的望碑一尊,质地为青砂石,碑文很简略,但细心研读琢磨,仍可读出许多内涵来。
山向:午山子向。序文仅一句话:“清乾隆五十年孟冬中浣立”。中间大字主文:“皇清待赠故考李公字黄农老大人之墓”,主文右侧靠上有“哀妻汤氏”字样。孝名依辈分层次排列。孝男:王维李、李维学、王维德;孝孙:李思问、思文、思义、思藩;孝曾孙;李世传、世林、世贵、世诰、世泽、世洁、世芳、世见、世聘、世珍、世林、世兴,共12名;孝玄孙:李祚朝、祚弟、祚孝、祚长、祚荣、祚梅、祚君、祚兴、祚让、祚泰、祚明、祚训、祚宁、祚文、祚亮、祚发共16名。读碑文,有几个问题须弄明白。
第一、碑为何代人所立?
立碑时间已清楚,应为公元1785年10月中旬。碑上孝名已至玄孙,究竟是哪代人所立。据其他碑考,孙辈的思文等,都早在乾隆五十年前过世。曾孙辈正当年华,世浩至世珍七位是思文之子。乾隆五十年浩、泽均年过四十,其余诸弟都是三十多岁,而玄孙辈均尚幼。立碑应是曾孙“世”辈所为。世辈中世浩公深孚重望,极有可能是他领导立碑事宜。世辈在碑文中按长幼序排列,诸名与其他碑文基本相符,唯“世洁”,其他碑文中均为“世秀”,应是后来的更名。玄孙辈由于年幼,其名字未按长幼序排列,而且以后碑载变动极大,只有少数与该碑相吻合,多数另起了名字。
第二、三孝男,为何一李姓二王姓?
孝男名依次为王维李、李维学、王维德。黄农是王家的上门婿无疑,生第一个男孩自然应姓王,谁知还能不能生第二个男孩?因此名末也带上“李”。生第二个跟着父亲姓李,顺理成章。再生第三个,就不在乎姓什么了,是招赘王家,也就姓王了。奇怪的是黄农之妻并不姓王。一种可能,汤氏是王姓寄女。王姓为续香火,为寄女招赘育子。这种可能性极小,封建社会,妇女地位低下,既随母到了王家,也肯定要随姓王,不能再姓汤了。二种可能是王姓只有一子,娶汤氏,子早夭,王姓为孀媳汤氏招赘,以续王姓香火。这种可能性极大。因此余以为取后者为宜。
看来,黄农极机灵聪慧,三子虽两姓王,派序却全用李姓之“维”派,实际为日后改还李姓埋下伏笔。事果如此,王姓双亲俱殁后,二王均改“王”为“李”。李维李后迁草堂奇峰,更名为李维明。李维德留天池。李维学迁居大宁县的野鹿窖。弟兄分散各地,繁衍生息,以致我李氏今日之繁盛。
第三、主文中“考”与“字”有何含义?
“皇清待赠故考李公字黄农老大人之墓”。“皇清待赠”自然是套话,不提。“故考”为什么不以曾孙之名义称“曾祖考”?因为碑文孝名中还有16名玄生,而且有的已经成年,如祚梅就生于乾隆三十七年,当时已十三岁,其中大房祚贵等定还有比他更大的,所以称“曾祖考”不宜。若以玄孙辈称“高祖考”亦不恰当,因为曾孙辈是立碑的主体。若以子、孙称“显考”“祖考”,更无道理,因为子孙多已过世。所以只好称为“故考”。“考”原指父亲,后指已死去的父亲,通称男性先人。“字黄农”,黄农为“农”派,黄农是“名”而不是“字”。“字”是别名,或称“表字”。吾以为这里的“字”并非“表字”之意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字,乳也,从子在宀下”,意思是“字”的本义是小孩在家中哺乳。后来引发出“文字”等多种意义,也含有女子许嫁的意,余以这里既以“字”代替“讳”避直呼之意,也含有黄农“许嫁”入赘的意思。
以上是我对黄农碑文的一些理解,是否允当,还望族人及大方之家指正。
黄农老祖嫡十代孙李训炼
2008年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