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氏血缘始祖,(任理官以理为姓)133世血系流程。
信息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更新日期:2023/8/31 18:27:48
01【血缘始祖皋陶】,字廷坚,生于曲阜,(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,伟大的政治家,思想家,教育家,上古四圣(尧,舜,禹,皋陶)之一,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,任理官(掌管司法的长官),舜继位后,仍用皋陶为大理,至禹王为帝,二十六世为理官,按照古人以官为氏,故称皋陶及,其子孙为理氏,越二年而卒,葬于安徽安丰县,南130里故六城东。
公元前2113年,帝禹二年去世,时年106岁,大禹念及功德,封其后裔于,英六一带,今安徽省六安市,尊为六安国(蓼国)和偃国始祖,天宝二年(743年),追封大唐德明皇帝,本名,皋陶,别名,咎陶,皐陶,赢繇,皐繇,咎繇,所处时代,上古时期,华夏族。
02(伯益)名益,偃姓,伯为爵称,亦名伯翳,柏益,伯鹥,大费,皋陶之子,佐禹治水有功,赐姓赢氏,后相禹七年,生子三人,大廉,著木,(上二公随父职)思承,
03思成,04仁道,05知周,06义集,07忠卿,08勇元,09孝生,10友儒,11睦顺,12任长,13谦吉,14让泉,15中正,16和丰,17纯粹,18懿宗,19恭怀,20俭实,21庄严,22敬修,23齐心,24肃炳,25平明,26康强,
27(理微)字德灵,任商纣王理官,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,被纣王不容,遭亡身之祸,娶陈国契和氏为妻,时妻携幼子利贞逃往河南。
28(得姓始祖李利贞),(前1069年至前992年)原名理利贞,是司法鼻祖皋陶后代,是李姓的得姓始祖,是老子李耳的祖先,父理微,封为中吴伯,在殷纣王时任理官。
尧时,皋陶曾担任大理(掌管刑狱官)的职务,其子伯益被赐为赢姓后,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,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,以官为氏,称理氏。
李氏出自赢姓,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,大业生女华,女华生皋陶,字庭坚,为尧大理,生益,益生恩成,历虞,夏,商,世为大理,以官命族为理氏,商朝末年,纣王暴虐无道,沉湎女色,使诸候和百姓都很怨恨,皋陶后裔有个叫理正的人,出于一片忠心,直爽的指出纣王的错误,劝他改正,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,理正的妻子契和氏,听到消息后,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,契和氏本是陈国人,今河南淮阳),想逃回娘家,又怕连累娘家人,于是便往豫西方问逃,当走到今河南西部时,母子二人饥饿难忍,疲惫不堪,尤其是小利贞,饿得奄奄一息,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,又怎么能找到食物呢?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,的树上结了一些木子,于是便采下来吃,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,然后,他们又到了豫东,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,(今河南鹿邑东部),安家落户,一感谢李子活命之恩,二为改姓避难。
得姓始祖以理改为李姓,【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】,后迁徒定居陇西,从此李氏延续万代,繁衍发达而成,中华第一大姓。
29昌祖,30彤德,31庆公,32承公,33硕宗,34显公,35爽公,36诚彰,37正直,38修省,39治安,40六蓼,41离公,
42(乾公)字元杲,为周朝上御使大夫,娶益寿氏女婴敷,生子一,耳。
43(耳公)字伯阳,即老子,李氏名祖,溢号聘,楚国苦县历乡曲里人,周景王时任太史,唐朝追封李聘为,太上老君,生子一,宗。
44宗公,45同公,46兑公,47济公,48恪公,49洪公,50兴族,
51(昙公)字贵远,先为赵国相,后入秦为御使大夫,葬柏人西,生子四,崇,昭,玑,辨昭二公未详。
52(崇公)李姓陇西房始祖,字伯,秦朝陇西太守,后封为南郑公,生子三,平,燕,瑶,(前二公未列)。
53(瑶公)字丙德,官至南阳太守,封为狄道侯,生子一,信。
54(信公)字有成,秦国大将军,(史记李将军列传),他追杀燕太子丹,秦始皇以为贤勇,归汉后封为陇西侯,生子一,超。
55(超公)字仁高,一名伉,为汉大将军,任渔阳太守,生子二,元圹(另派),仲翔。
56(仲翔)为汉河东太守,征西将军,征讨叛羌于素昌阵亡,追赠太尉,葬于陇西狄道东川,其后人以此为家,生子一,伯考。
57(伯考)陇西,河东二郡太守,生子二,尚,向(为范阳房始祖)。
58(尚公)汉成纪(今甘肃榆宁)令,安家如此,生子一,广。
59(广公)汉朝名将,(李广),以猿臂善谢著称,景帝,文帝时,先后任陇西,乾地,右北平等郡太守,与匈奴打了七十余仗,匈奴畏服,称之为飞将军,文帝尝叹曰,惜广不逢时,今当高祖之世,封万户侯,何足道哉,生子三,敢,陵,椒。
60(敢公)字幼卿,郎中令,关内侯,生子二,禹,忠(为顿邱始祖。
61禹公,62丞公,63宏公,64业公,65翚公,66善公,67尤公,68先公,69长宗,
70(君况)字叔子,一字子期,为博士议郎中大夫,生子一,本。
71(本公)字上盟,历任郎中侍郎,御史,生子二,次,恬(为渤海房始祖)。
72(次公)字仲君,为邑郡太守,兼西夷校尉教谕,生子二,轨潛(为申公房始祖)。
73(轨公)字文逸,为魏将军,驻临淮太守,司农桑,生子一,隆。
74(隆公)字彦绪,为长安令,积弩将军,生子一,艾。
75〈艾公)字世绩,晋骁骑将军,魏郡太守,生子一,雍。
76(雍公)字伉熙,晋济北南皖二郡太守,生子二,伦(为丹阳房始祖),柔。
77(柔公)字德远,晋北平太守,生子一,弇。
78(弇公)字季子,前凉(十六国时五凉国之一)张骏,天水太守,武卫将军,封安西亭侯,生子一,昶。
79(昶公)字仲坚,西凉太子侍讲,生子一暠。
80(暠公)字元盛,陇西成纪人,北凉段业(十六国凉王)时,曾任敦煌太守,李姓的第一个皇帝,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,生子十,潭,晋,歆,恂,翻,豫,宏,兆,亮,丙(九公未列)。
81(歆公)名钦,字士业,历任西凉太守,生子八,庸,最,祐,绍,重耳,宏,明崇,产丙(七公未列)。
82(重耳)字显顺,因国(西凉)亡,奔宋为汝南太守,后又归魏,克周后以地归之,拜弘农太守,被宋将军薛安都所陷,后为魏安南豫将军,州刺史,生子二,抚,熙。
83(熙公)字孟良,为后魏金门镇将军,戍于武川,因而家焉,高祖追之为献祖,宣皇帝,生子一,天赐。
84(天赐),字德真,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人,北魏时期大臣,唐朝皇帝先祖,北魏时期,曾任邢州任县新市疃主,迁家于此,葬于任上。
85(虎公),子文彬,代北武川镇人,祖籍一说为陇西郡成纪县,(今甘肃省秦安县人)也就是陇西李氏,乞伏李部,北魏西魏名将,八柱国之一。
86(昺公)字明泽,祖籍陇西成纪,(今甘肃省秦安县)人,西魏北周大臣,御史大夫,(子:李湛,李澄,李渊)。
87(唐高祖渊公),五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至六三五年六月二十五日,字叔德,中国唐朝开国皇帝,618年6月18日,至626年9月4日在位,子:(共22位)(建成,世民,元吉,玄霸,智云,元景,元昌,元亨,元方,元礼,元嘉,元则,元懿,元轨,风,元庆,元裕,无名,灵夔,元祥,元晓,元婴),初唐政治家,军事统帅,唐太祖李虎之孙,唐世祖李昞之子。
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,袭封唐国公,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帝后垂爱,起家千牛备身,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,炀帝东征时,他负责督运粮草,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,率兵抵御突厥进攻,大业十三年(617年),出任太原留守,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,起兵于晋阳,南下攻取长安,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,遥尊炀帝为太上皇,自领大丞相,加封唐王,义宁二年(618年),得知炀帝遇弑后,逼杨侑位于己,建立唐朝,年号武德,称帝后,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,击败陇西李轨,消灭西秦薛父子,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,擒获夏王窦建德,迫降洛阳王世充,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,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,他晩年未能妥善处理,皇位继承问题,武德九年(626年)玄武门之变发生后,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,同年传位于李世民,退称太上皇,贞观九年(635年),李渊病逝,亨年七十岁,溢号太武皇帝,庙号高祖,葬于献陵,后定溢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。
88(唐太宗世李民),(599年1月23日至649年7月10日),祖籍陇西成纪,(今甘肃秦安),一说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临洮县)人,又说钜鹿郡人,唐朝第二位皇帝,子:(14位)(承乾,宽,恪,泰,祐,愔,恽,贞,治,慎,器,简,简,福,明),(626年至649年)在位,政治家,战略家,军事家,书法家,{诗人142}。
李世民少年从军,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,首倡晋阳起兵,拜右领军大都督,受封敦煌郡公,领兵攻破长安,拜上书令,光绿大夫,受封秦国公,赵国公,唐朝建立后,领兵平定薛仁杲,刘武周,窦建德,王世充,刘黑闼,等割据势力,为唐朝的建立,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,拜天策上将,封秦王,武德九年六月初四,(627年7月2日)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,被册立为皇太子,八月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,李世民即皇帝位,年号贞观,在位初期,听取群臣意见,虚心纳谏,对内文治天下,厉行节约,劝课农桑,实现休养生息,国泰民安,开创贞观之治,对外开疆拓土,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,征服高昌,龟兹和吐谷浑,重创高句丽,没立安西四镇,与北方地区,各民族融洽相处,获得尊号,天可汗,为唐朝后来,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,奠定重要基础。
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,〈649年7月10日〉,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,享年五十二岁,在位二十三年,庙号太宗,溢号文皇帝,(后加溢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),葬于昭陵,他爱好文学与书法,有诗作与墨宝传世。
89(唐高宗李治),(628年7月21日,683年12月27日),字为善,唐朝第三位皇帝,(649年7月15日至683年12月27日在位),子:(8位)忠,孝,上金,素节,弘,贤,显,旦)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,前太子李承乾,魏王李泰同母兄弟,
贞观二年六月庚寅日,(628年7月21日〈50〉,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,贞观五年(631年)封晋王,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破废,于贞观十七年,(643年被册为皇太子,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唐太宗去世,太子李治即位,是为唐高宗。
李治即位之初,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制度,李勤,长孙无忌,褚遂良,共同辅政,使得百姓阜安,有贞观之遗风,史称永微之治,永微六年(655年)废黜王皇后,改立武则天为皇后,显庆二年(657年),建都洛阳,称东都,显庆五年(660年)以后,高宗经常头晕目昡,影响处理政务,武皇后乘机参政,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,政权逐渐向武则天手中转移,李治在位期间,先后灭西突厥(657年),百济(660年),高句丽(668年),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,然自咸亨元年(670年)以来,安西四镇,吐谷浑等地区,相继被吐蕃攻占,唐朝在西域的版图渐趋衰退,后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,东突厥可汗阿吏那伏念,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,建立后突厥汗国,连年侵犯唐朝边境。
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己日,(683年12月27日)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,亨年五十六岁,葬于乾陵,庙号高宗,谥号天皇大帝,天宝八年(749年),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,天宝十三年(754年),在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。
90(唐睿宗李旦),(662年6月22日至716年7月13日),曾用名李旭轮,李轮,武轮,陇西成纪,今甘肃省秦安县,唐朝第五位皇帝,子:(6位)宪,捻,隆基,范,业,隆,悌),唐高宗李治第八子,【武则天第四子】,唐中宗同母兄弟。
龙朔二年六月已未日,(662年6月22日),李旦生于长安,谦恭好学,精通书法,历封殷王,冀王,相王,豫王,领洛州牧,嗣圣元年(684年)登基即位后,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,天授元年(690年)武周建立,李旦被降为皇嗣,改姓为武,称武轮,圣历二年(699年),复封为相王,囚禁于宫中,后参与神龙政变,实现大唐光复,景云元年(710年),因唐隆政变,而再次成为皇帝,期间宠信太平公主等人干政,先天元年(712年),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,称太上皇,把持朝廷大政。
李旦前后两次登基,一共在往八年(684年至690年,710年至712年),真正撑权两年,开元四年六月甲子日,(716年7月13日)病逝,亨年五十五岁,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,庙号睿宗,葬于桥陵。
91(唐玄宗李隆基),(685年9月8日至762年5月3日)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,唐睿宗李旦第三子,故又称李三郎,母窦德妃,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,子:(23位)(琮,瑛,亨,琰,瑶,琬,琚,一,璲,璬,敏,璘,琩,玢,琦,环,瑝,玼,珙,瑱,璥),(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在位),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,(685年9月8日),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,生性英明果断,多才多艺,初封楚王,后改封临淄王,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,(710年7月21日),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,唐隆政变,诛杀韦后集团,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,(712年9月8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,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,后赐死太平公主,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,唐玄宗在位前期,注意拨乱反正,任用姚崇,宋璟等贤相,励精图治,开创了唐朝的,极盛之世一一开元盛世,他重视对迈彊地区的管辖,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,渤海郡王,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,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,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,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,但是在位后期,逐渐怠慢朝政,宠信奸臣李林甫,楊国忠等,宠爱杨贵妃,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绿山等,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,唐王朝的迈彊,结果导致了后来,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,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,天宝十五载(756年)太子李亨即位,尊其为太上皇。
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,(762年5月3日),病逝于长安神龙殿,终年78岁,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,庙号玄宗,葬于泰陵,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,多称其为唐明皇,另有尊号开元圣文,神武皇帝。
92(唐肃宗李亨),(711年10月19日至762年5月16日),初名李嗣升,又名李浚,李玙,李绍,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,母为元献皇后杨氏,唐朝第八位皇帝,子:(14位)豫,系,倓,佖,仅,僩,侹,荣,僙,倕,偲,佋,侗,僖),也是第一个在京师外,登基再进入长的皇帝,至德元载(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)在位。
李亨初封为陕王,开元十五年(727年),徒封忠王,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,被立为太子,安史之乱起,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领朔方,河东,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,唐玄宗西逃,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,与玄宗分道,北上至灵武,至德元载(756年)七月十二日,李亨在灵武即位,尊玄宗为太上皇,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,将领讨伐安史叛军,先后于至德二载(757年),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,洛阳两京,宝应元年四月丁卯日,(762年5月16日),李亨病危,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,改立越王李系,李辅国,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,逮捕张皇后,李系等人,当夜李亨病死,时年五十二岁,庙号肃宗,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,葬于建陵。
93(唐代宗李豫),(726年11月11日至779年6月10日),初名李俶,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临洮县)人,唐朝第九位皇帝,(762年5月18日至779年6月10日)在位。子:(共21位)适,邈,遐,述,逾,连,迥,遘,乃,迅,选,溯,造,暹,运,遇,遹,通,逵,逸),
李豫为人仁孝温恭,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,安史之乱时,随父前往灵武,肃宗称帝后,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,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,统领郭子仪等,诸将先后收复长安,洛阳,凭借收复两京之功,相继进封楚王,成王,乾元元年(758年),被册立为皇太子,宝应元年(762年),肃宗病死,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,拥立为帝,同年命其子,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,统仆固怀恩等,打败史朝义部叛军,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,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,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乘虚攻占长安,李豫出逃陕州,随后起用郭子仪,击破吐蕃,永泰元年(765年),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,此后藩镇势力壮大,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,大历十四年(779年),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,谥号睿文孝武皇帝,庙号代宗(实为世宗),葬于元陵。
李豫在位时期,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,鱼朝恩了人宰相元载,流放宦官程元振,任用杨绾,刘晏,韩滉等人,整饬吏治,漕运,盐政等,致力于安定社会,发展生产。
94(唐德宗李适),(742年5月27日至805年2月25日),小名岧郎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),唐朝第十位皇帝,(779年6月12日至805年2月25日)在位,子:(11位)诵,谅,谊,谌,详,謜,谦,諲,诫,谔,諴),唐代宗李豫长子,母为睿真皇后沈氏。
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,宝应元年(762年)担任天下兵马元帅,改封鲁王,雍王,在名义上,统军平定安史之乱,次年拜尚书令,广德二年(764年),被立为皇太子,大历十四年(779年),李适即位,在位期间,以强明自任,坚持信用文武百官,严禁宦官干政,用杨炎为相,废租庸调制,改行两税法,颇有一番中兴气象,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,并在全国范围内,增收间架,茶叶等来税,致使民怨日深,建中二年(781年),发动削藩战争,致使四镇之乱,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,李适被迫出逃,辗转奉天,粱州等地,最后依靠宰相李泌,及大将李晟,浑琙等人协力平乱,执政后期,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,对蕃镇多事姑息,李适在位时期,内部兴起了古文运动,在对外关系上,他联合回纥,南诏,大食,打击吐蕃,为元和中兴,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,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,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李适于会宁殿驾崩,亨年六十四岁,在位二十七年,谥号神武孝文皇帝,庙号德宗,葬于崇陵,李适善属文,尤工于诗。
95(唐顺宗李誦),〈761年2月21日至806年2月11日),祖籍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临洮县),唐朝第十一位皇帝,唐德宗李适长子,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,子:(24位)(纯,謜,经,纬,纵,纾,绸,综,约,结,缃,絿,绮,绚,纁,绾,缮,纮,绲,绅,纶,绰,缉,绩),
初以皇孙,册封宣城郡王,大历十四年,(779年)进封宣王,建中元年(780年),册立为太子,慈孝宽大,仁而善断,涉猎诸艺,擅长隶书,贞元元年,组织了奉天保卫战,的胜利,贞观二十一年(805年),正式继位,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,这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,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,自称太上皇。
元和元年(806年)正月十九驾崩,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,(后增谥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大仔皇帝。
96(唐宪宗李纯),(778年3月17日至820年2月14日),本名李涥,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人,唐朝第十二位皇帝,(805年至820年在位),子:(20位)恒,忱,宁,恽,悰,忻,悟,恪,憬,悦,恂,怿,愔,忄办,忄充,惴,惕,檀,忄责,唐德宗李适孙子,唐顺宗李诵长子,贞元四年(788年),册封广陵郡王,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立为太子,改名李纯,监国理政,同年八月,为宦官俱文珍等拥立,尽废顺宗朝政,贬王叔文,柳宗元等人为远方司马,以杜黄裳,皇甫镈,李吉甫等人执政,停献祥瑞,修订律令,整顿科举,减省官员,加强财政管理,以求自理,又听杜黄裳之议,以法度制栽藩镇,先平西川刘辟,江东李锜,使魏博田弘正归顺,复平淮西强藩吴元济,大振威信,致使成德,横海,幽州等镇相继归附,至元和十四年(819年),收复淄博青十二州,代宗广德以来,藩镇跋扈局面暂告段落,史称元和中兴,晚年迷信方士求长生,服金丹,因躁怒,宦官往往获罪被杀,人人自危,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,于元和十五年(820年),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,享年四十三岁,溢号昭文章武,大圣至神孝皇帝,庙号宪宗,葬于景陵。
97(唐宣宗李忱),(810年7月27日/28日至859年9月7日/10日),初名李怡,唐朝第十七位皇帝,(生子:(12)漼,渼,泾,滋,沂,泽,润,洽,汭,汶,澭,灌),第九子李汭封昭王,李忱(846年4月22日至859年9月7日/10日在位),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,唐穆宗李恒异母弟,李忱于长庆元年(821年)获封光王,会昌六年(846年)唐武宗死,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,登基为帝,李忱勤于政事,孜孜求治,在位期间,整顿吏治,并限制宗室和宦官,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,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,在对外方面,他击败吐蕃,安定塞化,平定安南,并接纳归唐的河湟,设置归义军,他为人明察沉断,从谏如流,且能恭谨节俭,使局势稍安,大中十三年(859年),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,于大明宫驾崩,享年五十岁,在位十三年,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,庙号宣宗,葬于贞陵,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,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,李忱工诗善书,〈全唐诗〉录有其诗六首,因李忱在位时,国家相对安定,所以直至唐朝灭亡,百姓仍思咏不已,称他为“小太宗”,史家把这一时期,称为“大中文治”。
98(唐昭王李汭),宣宗第九子,母元妃赵氏生,生於唐开成五年,庚申正月丙子日,大中八年,甲戌封昭王,大中十一年,八月廿日授,成德军节度使,乾符三年丙五月戊寅薨,王妃陶氏,(生三子:嫡禮,次佑饶州刺史季佯),字伯柔,万昌水后改为京,其后裔分居江西东北部,安徽南部,裔下后世称三田李氏,界田,新田,严田。
99(李佯)(京),字佰柔,寓饶之昌水,(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境内),后改名为京,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已(861年)四月初一子时,年二十因巢乱更名避歙黄墩,又自黄墩迁于昌水,卜得乾九二见田吉已卯春,始迁旱田,后唐清泰丙申(936年)十月初五申时薨,年九十六,以曾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度,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,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,墓界田,娶方氏,(生三子:仲皋,仲安,仲享),
因析烟卜得乾九二逄田,则吉文兆,由是鹏迁祈之新田,鸾迁婺之严田,独鸿仍居界田旧址,世称【三田李氏】,界田,新田,严田。
母元妃赵氏生於唐开成五年,(840年)庚申正月丙子日,大中八年甲戍封昭王,大中十一年八月廿日,授成德军节度使,乾符三年(876年)丙申五月戊寅薨,生三子:嫡僼次佑为饶州刺史,(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,唐称饶州)季佯,后改李佯(京),即伯柔,历史的说法,季李同宗族。
100(仲皋)字行一,生时即唐天佑十七年,庚辰二月二十六日,申时,裳儒知兵宋开實,甲戍江西帅府类名,仲皋补江西寨将,(生三子:德鹏,德鸾,德鸿),长子德鹏迁祁门之浮田,次子德鸾迁婺源严田,三子德鸿守旧土,仍居界田,三田文析,一人之遗也,后称为【三田李氏】,于是李京被尊为三田李氏始祖。
101(德鸞)字匡禄,(婺源县志)记载,德鸾在南唐初始迁婺源,才气过人,其先世京,本大唐裔,因黄巢乱避地歙之黄墩,由黄墩迁于浮粱之界田,至德鸾始寓婺源严田,时婺隶南唐,昇元二年戊戌(938年)诏举卓异,有司仪鸾应制,历扬中外,所至有声,累官为散骑常侍,赠金紫光绿大夫,婺县东山,(在郡北二里),出自婺源严田派,南唐散骑常侍德鸾季子:(日海之)。
102(海公)界田迁严田,殁于宋大聖丙寅年五月初三,年六十一,葬塔子山,始迁宅后面丙山向,子五,仁致,仁孜,仁敏,仁政,仁监。
103(仁监)居严田中村,行廿二,字泽潭,居十村,子四,士文,士和,士昂,士連。
104〈士文)行祖廿二,字之饶,一名真生,终宋符丙辰,娶程氏,居塘下,子△,仲恭,△△△。
105(仲恭)子,宗鼎,△△△。
106(宗鼎)行五四字,子,儋,△△△。
107(儋公)子,興楊,△△△。
108(興楊)子,渭,△△△。
109(渭公)行三世清,娶朱氏生子二,枳楚,△△△。
110(枳楚)子,晏清,△△△。
111(晏清)子,牧阳,△△△。
112(牧阳)子,大盛,△△△。
113(大盛)子,谨明,△△△,
114(谨明)子,华公,△△△,
115(华公)子,清公,△△△。
116(清公)子,鸿九五,△△△。
117(鸿九五公)号漢博,生元至元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,配林氏(子,四一,六二,重三,二女),卒元泰定五年,十一月三十日,葬無考。
118(六二公)号仁五,生元大德七年九月十三,恩詔賜爵樂平男,前明定勢復遷萬山下,大塘李家,配常氏,安人(子,三九,四二,信),卒明洪武五年五月初二,十八葬萬山柏樹凹。
119(信公)行五,字泰岩,号昆侖子,生元泰定五年六月初三,原籍江右饶州府,乐平县三十七都,保六萬山下大塘李家,元季狼烟四起,群枭逐鹿至正月十三年九月,常十萬征捻工七百於部伐武昌,信祖在列翌年二月,潭州降陈汉平辎重等回撤麻城,蕲息時湖广攻伐反復百業,凋敝有明一朝始自,洪武元年,啓徒江右諸郡萬户之民,補湖廣之實越明年乙酉丁未,信祖奔楚军屯,填虚徒居楚黄遂卜宅,麻城县仙居鄉尹家河,屬羊山会保九,祖孝親慈衆民忠於己,殫肌軀之血濟黎庶安生,德藝雙馨傲秉持正,竭股肱之力助宗稷承平,精藝资文雄韜偉略,效忠貞之節諌廟堂嘉猷,娶马氏(子,继運,女,雲锦適朱藕,藕明州路游擊都尉朱本赤三子),配谢氏,珍,生元至顺元年,明岐陽王部谢敖千户長女,谢孺人,珍,仁慈有智,鋻勤於内務,温良立名節后世崇仰,(子,继祖,继顯,继宗,女,香適王鎧,芳適林,鍂後襲黄州衛小旗,公卒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九,马妣至正七年,産厄殁,葬万山柏树凹。谢儒人卒永乐十年,三月二十,公妣合葬羊山卧龙岭亥山已向有碑。
120(继祖公)字鄱陽,生元至正十一年十月初九,公賢仁慧聰勤勉好讀家,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,恭謙有雅骨傲善行澈清於一世而拒恶不附,洪武初公勤学染疾久難痊遂移,榻羊山廟静養余生未還,(配余氏翁華托孤女,孝慈雨儀賢良淑德县志有载,子,德仁),良配祝氏(子,振刚,振聲,振家,螟蛉子,霖鹏,女,玉娘,適鲍),公妣同葬羊山卧龙嶺,信祖椁左有碑。
121(振刚公)字寅生,号書蛉,生明洪武七年,公孝德聰警偉儀儒賢,謹言善思经綸满腹,刚直不阿惜民如子,洪武甲戍秋门亚魁李振刚,歷黄州府训導大理寺侍讀礼部主事,配谢氏(子,寿康,寿清,寿丕,四清),良配田氏,(子,衍,奚,女,慧清,淑清,孟適黄季適余),卒正统十年事,公妣同葬卧龙岭。
122(寿康公)字達明,配鲍氏(子,长源,次源,长霄,女,娥),公妣俱葬卧龙岭。
123(长源公)居羊山庙南五裏尹家河东,娶廖氏,配王氏(子,宗昌,隆昌,纪昌,昌弼,女,静白,静雅,孟適熊季適鐘),公妣合葬卧龙岭。
124(隆昌公)字庭瑞,配谢氏,良配陈氏,(子,飒,燦,杰),葬尹家河李家大塘上塝三坵。
125(飒公),字笑升,配鐘氏,子,添荣,添宥,添贵),葬卧龙岭。
126(添荣公)生成化十年,公性耿貌偉喜结義,配鐘氏(子,道乾,道坤,三實,道光,女,四秀,適刘偉利),嘉靖辛卯冬愈疾而殁,葬卧龙岭。
127(道坤公)工部武昌府營缮所所正,嘉靖朝隨父遷居武昌府,西城壕佃石港河田産,配阮氏,繼妣覃氏(子,啓祥,雍豫,雍候,雍祥,女,儀,寧,音),卒万历十八年,葬凤凰山陽子山午向有碑。
128(启祥公)工部武昌府都水清吏司主事,配胡氏,良配余氏(子,相祁,相愚,相吾,相卿,相奚),葬凤凰山子山午向有碑。
129(相祁公)居西城壕營石港河田産,配湯氏(子,偃安,贵安,常安,女,巧燕,適徐茂才),卒万历二十九年二月初二,公妣俱葬牛头山,後千多冢沉雁窪金蟾起水,宝穴地子山午向有碑。
130(常安公)生嘉靖三十二年,居麻邑紫竹林營油槽坊货號。配伍氏,(良配廖氏於万历十一年,子,恪,骞,三女,孟適常仲適谢季適黄)。
131(騫公)生万历十六年,公營商有道蓄泉纍豊,配伍氏,(繼妣曹氏,女,春桃,適江),(良配周氏,子,朝思,朝毅,二女,孟適张季適余),崇禎十五年襲流匪遇害,葬五脑山紫微候廟。
132(朝思公)生万历三十五年,配何氏,繼妣魏氏,康熙十年拒徒川而缢,(子,元尚,元钦,尚钦,女,秀箐,適彭安生),葬五脑山紫微候廟。
【注:朝思公亲弟,朝毅生万历四十年,配蒋氏,康熙十一年迁涪陵,太乙门烂泥塘(湾),卒康熙二十七年,葬秧地堡,子,元祥,元吉生顺治五年四月初三,居涪陵太乙门烂泥塘(湾)配黄氏,殁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十八,葬庙音庵,子,毓農,友農】下系不详。
133(上川始祖尚钦公)生顺治七年九月二十六日,康熙十一年迁夔州府,大宁縣通城坝,乾隆末川帮船役,富成贵成泊於接驾嘴,本宗留厝三日,配洪氏,(子,煌農,潜農,華農,耀農,宇農)。卒雍正三年十月,葬箭楼山卯山酉向有碑。
【注:大哥元尚,避居十字凉亭,赘何氏失姓,子,解来。二哥,戴枷徒川,寒疾病殁於,归州芧坪渡,现在的姊归茅坪,就此葬于姊归茅坪】。
此资料由奉节李心忠,巫溪李心海整理。